驚蟄,又名“啟蟄”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。鬥指丁,太陽到達黃經345°,于公曆3月5-6日交節。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。時至驚蟄,陽氣上升、氣溫回暖、春雷乍動、雨水增多,萬物生機盎然。
驚蟄時節,春氣萌動,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。所謂“春雷驚百蟲”,是指驚蟄時節,春雷始鳴,驚醒蟄伏于地下越冬的蟄蟲。驚蟄節氣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動、萬物生機盎然
1吃梨
驚蟄有吃梨的習俗。驚蟄節氣,乍暖還寒,氣候比較幹燥,很容易就讓人感到口幹舌燥,身體不舒服。因此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風俗習慣。
2蒙鼓皮
響雷,是驚蟄節氣的重要特征。《周禮》卷四十《揮人》篇上說:“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。”注:“驚蟄,孟春之中也,蟄蟲始聞雷聲而動;鼓,所取象也;冒,蒙鼓以革。”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态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,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,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。驚蟄
驚蟄将至,就代表着春天的正式到來,身着厚裝的同學們,也可以脫去“保護層”,輕裝出行,在春意盎然的武漢,感受暖日的撫摸、清風的照拂,聆聽自然的聲音,觀賞自然的美麗。同學們更可以邀上好友一起去踏青,将自己沉浸在春日的溫暖之中。 春天乃為萬物複蘇之季,驚蟄更是為生物萌發生長的最佳時期。同學們要小心其春日裡的飛蟲,注意其防護;花粉過敏的小可愛們,更是小心、小心、再小心;春雨繁下,同學們要注意其腳下的土地,以防和它“親密接觸”啊。
